小暑,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,日期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-7月8日之间,太阳到达黄经105°。
我国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民间也有节气歌谣曰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意思是说,小暑时,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没到最热。
古人认为,小暑就是小热的意思,到了农历六月中旬的大暑节气,天气才会大热。不过,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,其实小暑、大暑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。
关于小暑的天气炎热程度,民间有句顺口溜特别契合——“小暑,小暑,小心中暑;天热,天热,天天都热。”所以说小暑不是“小热”,而是“很热”,而且“天天都很热”,高温来得迅猛,炎热持续的时间也很长。
一候温风至,是指小暑节气之后,天气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,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。这之后即便有风,也都是“温风”,天地之间都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笼,风吹在身上很不舒服。
二候蟋蟀居宇,也有的地方写作蟋蟀居壁,是一样的意思。大致是说,这个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没有长成,只能躲在洞穴中“面壁”。要等到农历的七八月份,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。
三候鹰始鸷,这是说再往后五天,雏鹰开始感受到肃杀之气,开始练习飞翔,为以后的搏击长空做准备了。
小暑时节的多雨、高温,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,更加频发。所以,这一时节,一定要饮食注意卫生,而且饮食要节制,不可贪食、过量;而且饮食以清淡,富有营养为宜。
小暑时节,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烦躁不安、爱犯困、没精神。所以,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,在养生健康方面,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,养护好心脏。
心为五脏六腑之首,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,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。中医认为,平心静气,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;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。所以,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,心静自然凉。
天热了,人们就喜欢吃冷饮,冰淇淋、雪糕、冰镇饮品等等;还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,还喜欢冲凉水澡。殊不知,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,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,或者埋下健康隐患。
迟睡早起是小暑养生的注意事项之一,不可马虎大意。
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,天亮得早、黑得晚。因此,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,以迟睡早起为宜。定时起睡最好,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。
迟睡早起:(迟睡)晚上10点-11点就寝,(早起)早上5点半-6点半起床;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。此外,三餐、锻炼、用脑及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。
生活中,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,认为赤膊凉爽。其实未必如此。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,赤膊不但不凉爽,反而会感到更热。
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,还和皮肤辐射有关。当外界温度超过37℃时,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;当气温继续升高时,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,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,使人感到更加闷热。
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,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。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,带好遮阳伞、遮阳帽等工具,多喝水,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。
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。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,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,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,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,切片后加适量蜂蜜,可随意食用,有安神入睡之功效,可治血虚失眠。
俗话说: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,而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,强筋骨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