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到了
狮子君送大家一份超全的端午养生攻略
速度来领取吧
端午节所在的农历5月,为一年中的“毒月”。端午节这天为一年中最毒。端午五月初五,《奉天通志》上说:“五月属午,五日为端午,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,过旺则为毒。”
五月十四(阳历6月23日)四天王巡行,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。
古人非常谨慎这10天,甚至是整个五月。这10天内,严禁杀生、纵欲,否则做一次当百次,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,非药饵能补。
「天地交泰」就是天气寒热交接的过程,这个时候天气会猝不及防地暴热起来,在中医里热多则属毒,人的身体也容易出现一些病症,又因五月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出来 ,所以叫「毒五月」。
农历五月,一年之中阴阳交合之月,身体里积聚了半年的“热毒”会在这个时间发出来。毒月的“毒”一方面是节气的暑热,一方面是身体里的湿热、寒湿淤积,所产生的“热毒”。
毒月是“热毒”最容易发出来的时期,很多人这段时间身上特别容易长痒疙瘩、小疹子或者发痘痘、发脚气。
好消息是:这种热毒的易发散的时间恰是治愈它最好的时期哦~“热毒”既然能发出来,说明也是最容易被清理的时期,“借天时,排寒湿”最好就在毒五月!
趁着炎炎夏日来临之际,坚持连续使用君康能阳光屋,让“天时之热”与“人体内热”,双热夹击,将你体内最深层的寒湿气彻彻底底地排出体外!
《经》曰:九毒日,“戒夫妇容止。勿居湿地,以招邪气。勿露卧星月之下。”
《金匮要略》(中医经典)云:“勿食韭菜,令人乏力,损目。”
《云笈七签》(道家经典)曰:“五日,不可见血物。”
《济世方》曰:“五月不可多食茄子。损人动气。茄属土耳。”
《岁时记》曰:“勿食菘菜,发皮肤风痒。”
《大戴礼》中记:“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”。以浴驱邪。
用菊科的佩兰,艾叶、菖蒲等香草煎汤沐浴。是最毒的端午节传统的祛秽方法。芳香以除秽恶,行气是能通窍,故能辟除不祥。
端午时节,高温湿热,天气烦闷,蚊虫滋生,身体难免受侵扰。也正因为如此,民间还把五月端午称作“卫生月”,端午节成为一个全民防疫祛病、避瘟驱毒、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。
端午节,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飞龙在天”吉日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,注入夏季时令“祛病防疫"风尚。
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中医认为,糯米具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的作用。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,北方大都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,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,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、除烦止渴;竹叶可以清热除烦、利尿排毒;荷叶能够清热利湿、和胃宁神。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在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、艾条插于门楣,悬于堂中。艾叶(也叫艾蒿)是芳香化浊类中药,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。
端午前后,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,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、害虫的活动和繁殖。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,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,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,人涂之可以避毒。
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,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。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、藿香、吴茱萸、艾叶、肉桂、砂仁、白芷,每味各取2克,另外再加丁香1克。
这几味中药,中医认为具有散风驱寒、健脾和胃、理气止痛、通九窍的功效。
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,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,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,容易腹泻,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,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。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,如藿香、莲子、佩兰等。
夏日气温高,暑热邪盛,人体心火较旺,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,如菊花、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、荷叶等来祛暑。
中医认为,按五行规律,夏天心火旺而肺金、肾水虚衰,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。可选用枸杞子、生地、百合、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,如五味子等,可防出汗太过,耗伤津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