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
400-860-2788
4新闻动态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动态  -> 健康知识

立秋将至丨立秋养生,谨记“四养三防”!

文章出处:健康知识 责任编辑:广东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1-08-06
  

立秋将至丨立秋养生,谨记“四养三防”!

狮子君 君康能阳光屋SUNCORNER

​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;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(公历8月7-9日之间)。


"秋"就是指暑去凉来,意味着秋天的开始。到了立秋,梧桐树开始落叶,因此有"落叶知秋"的成语。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,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



立秋三候

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

一候凉风至

立秋后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偏南风逐渐减少。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。


二候白露生
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,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。


三候寒蝉鸣

这时候的蝉,食物充足,温度适宜,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,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。


秋内应于肺,肺在志为悲(忧),悲忧易伤肺,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生悲忧之情绪。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。立秋节气到底如何养生呢?

立秋养生,讲究四养三防

四养

精神调养

立秋后应注意调节情志,秋季使人易产生悲秋的情绪。而心理、情绪的变化与体内的神经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,当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,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,容易患上各种疾病。

要做到内心宁静,神志安宁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也应主动予以排解,以避肃杀之气,同时还应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

饮食调养

立秋后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等辛味之品。中医认为辛味通肺,可以助长肺气,如果摄入过多辛味事物,容易造成肺气太盛,导致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症状。
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中指出:“肺主秋”、“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”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,如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柠檬、山楂等,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。


起居调养

立秋之季,应开始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

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,立秋乃初秋之季,暑热未尽,虽时有凉风至,但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况。因而着衣不宜太多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,易受凉感冒。


运动调养

立秋后,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。秋季养生不能离开“收、养”这一原则,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。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,即运动量不宜过大,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。


三防

防暑
立秋时节,暑热未尽,气温不会很快下降,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;虽有凉风时至,但天气变化无常,早晚温差大,白天仍然炎热;“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,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。因此,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,不能有丝毫懈怠,应当心“秋老虎”,小心中暑。

为预防中暑,提醒大家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、注意补充水分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、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“热伤风”。



防燥
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。常见口干舌燥、鼻涩咽痛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,医学上称之为“秋燥综合征”。 

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,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,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,如百合、银耳、黑木耳、梨等,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,尽量减少说话。


防感冒
立秋后,昼夜温差变大,容易引发感冒。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。 
初秋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,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,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、情绪不稳定、恶心呕吐、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。初秋的夜晚,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,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、头痛等。因此,初秋之际,千万注意不要贪凉,注重饮食卫生,情绪稳定。

君康能阳光屋现开启全国招商加盟啦~




广东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  技术支持:东莞网站建设  GMAP BMAP  粤ICP备20028810号 百度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