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又称日南至、冬节、亚岁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。
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,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在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。
中医认为“冬至一阳生”、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,即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,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,是养生的好时节。
而冬至养生应遵循以下四大原则:
冬至是“数九”的开始,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。
一方面,外出时要注意保暖。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,适度保暖、适量运动。
另一方面,饮食上以温热为主。如食用糯米、狗肉、大枣、桂圆、芝麻、韭菜、木耳等,少吃冷饮、海鲜等寒性食物。
冬至后,天气寒冷、阳气伏藏,顺应这一变化,此时养生当注重于“藏”:早睡晚起,勿过度操劳;避免急躁发怒,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。
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,阳气开始萌芽。顺应这一趋势,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,注意生活规律,定时开窗换气,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。
《内经》有“秋冬养阴”之说,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,常有大风天气,因此,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。
辛辣厚味、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,平时多喝水、多吃水果,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,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。
冬至是天地之气、阴阳之气转换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节点。在这一天进补,会有平时三倍的功效。但冬至进补有讲究,以下“三大忌“千万不要做!
中医的治疗原则是“虚者补之”。虚则补,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,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,是否适合自己。
专家认为,进补主要作用是“补虚益损”,而虚又分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种,各有各不同的补法。
都知道鸡汤补身子,但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。
鸡汤(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)营养丰富,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、鸡皮、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,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%左右,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。
无病进补,既增加开支,又会伤害身体,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,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。另外,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,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。
前面“冬至养生四原则”的内容中提到了“补阳”,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“性价比高”的养阳小妙招,例如以下这些:
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。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,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,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。
足底的涌泉是一身阳气的起点,用40~50℃的水泡脚,加一些艾叶、生姜等,都可以刺激产生更多阳气。
但需要注意: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,大概在10~15分钟为宜,泡脚的水位要没过脚踝。
冬至阳气初生,它就像新生的幼苗,需要小心呵护、精心调养,使其逐渐壮大,故冬至艾灸最补阳。
神阙穴:是冬至最适合艾灸的穴位。艾灸神阙穴可将初生之阳坚固在体内,慢慢生发生长,为体所用。神阙位于人体的“黄金分割点”上,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。
关元穴:关元穴位于神阙下三寸,具有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之功,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。
命门穴:“命”,人之根本也;“门”,出入的门户也。命门之火即生命本元之火,也就是人体的阳气,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。
足三里穴:为胃经主要穴位,它有理脾胃、调气血、主消化、补虚弱之功效。经常按压或者艾灸,可以调和肠胃、强身健体、益寿延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