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
400-860-2788
4新闻动态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动态  -> 健康知识

夏至养生丨遵循“三避”原则,一夏不生病!

文章出处:健康知识 责任编辑:广东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1-06-21
  

又是一年夏至时

天时渐短,光阴渐长

早时沐浴晨光

午时倦听蝉鸣

夜里轻扑流萤

万般美好,由此而生

夏至,是24节气之一,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,日期在每年公历6月20日-22日之间。

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。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

唐代诗人韦应物的《夏至避暑北池》也写到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”。这一天,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。夏至之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,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。

夏至三候

【一候:鹿角解】糜与鹿虽属同科,但古人认为,二者一属阴一属阳。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属阳。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而糜因属阴,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。

【二候:蝉始鸣】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。

【三候:半夏生】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,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由此可见,在炎热的仲夏,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,而喜阳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。

夏至习俗
01祭神祀祖

夏至时值麦收,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如今,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“过夏麦”,系古代“夏祭”活动的遗存。

02消夏避伏

夏至日,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。“扇”,借以生风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古时在朝廷,夏至之后,皇家则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“消夏避伏”,而且从周代始,历朝沿用,竟而成为制度。

03食“麦粽”与“夏至饼”

江南食俗。《吴江县志》载:“夏至日,作麦粽,祭先毕,则以相饷。”不仅食“麦粽”,而且将“麦粽”作为礼物,互相馈赠。农家还擀面为薄饼,烤熟,夹以青菜、豆荚、豆腐及腊肉等,祭祖后食用,或分赠亲友,俗谓“夏至饼”。

04吃夏至面

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,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清代潘荣陛的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有:“是日,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……谚云:‘冬至馄饨夏至面’。”

南方的面条品种多,如阳春面、干汤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,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。又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。

夏至养生,“三避”为先

俗话说:冬至养生,夏至治病。一个安内,一个攘外。热极而寒生,寒生百病重。

夏至已至,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。此时温度高,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,容易造成损伤。夏至养生应遵循“三避”原则,即避暑、避湿、避寒,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。

01要注意避暑

高温环境下,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“中暑”,若不及时处理,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,如意识混浊、狂躁不安、昏迷等症状。

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:

·中午前后不要外出,尤其要避免暴晒;

·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;

·保证汗腺功能正常,不要损伤汗腺;

·借助自然风、风扇、空调等降温。

02要注意避湿

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,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,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,还要注意避湿。

避湿的主要方法:

·远离潮湿环境;

·借助饮食利湿(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:鲤鱼、赤小豆、莴苣、薏仁米、冬瓜等);

·空调设备除湿;

·药物去湿。

03要注意避寒

中医认为:夏季为了散热,人的皮肤毛孔开泄,最易感受风寒、风湿及湿热之邪,罹患疾病。

避寒主要包括:

·防腹中寒: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,不贪吃冷饮、冷食;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“肚子”;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,民间所说,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·防躯体寒: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。

·防头、脚之寒: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,冲脚,易导致各种疾病。

广东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  技术支持:东莞网站建设  GMAP BMAP  粤ICP备20028810号 百度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