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,是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斗柄指向西北方位,太阳黄经达225°,于每年公历11月7-8日之间交节,立冬是季节类节气,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。
冬季的饮食调养要遵循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传统,冬令进补,是国人数千年的习俗,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,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。
每逢这天,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,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,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。那么在实际生活中,立冬日我们该怎样注意饮食养生?
十月立冬,又叫“交冬”,时序进入冬令,民间有“入冬日补冬”的食俗。古人认为天转寒冷,要补充身体营养。食人参、鹿茸、狗肉、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。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。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,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。
古时此日,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,并有赐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立冬前三日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,立冬日天子即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。
我国河东水西“老天津卫”聚居地,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。
倭瓜(又称窝瓜、番瓜、饭瓜和北瓜),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。倭瓜一般在夏天购买,存放在窗台上,经过长时间糖化,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。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,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,还要藮醋加蒜吃,别有一番滋味。
养生的要义在于平衡,即促进身体的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,传统养生古已有之。民谚就有“春捂秋冻”、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等在民众中拥有广泛认知度和可行性的养生之道。
今天狮子君就从吃、喝、睡、行等方面,为大家提供一些科学养生的具体做法。
饮食:一是要适量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到: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,吃多了伤气;味道过厚伤气,味道清淡补气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也讲到: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。
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。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,离不开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五种属性。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,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。
如:胃热,应吃寒性的香蕉;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。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。又如: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,不宜吃辛辣之物,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,导致耳聋、耳鸣等症。
一是适量。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,会损害内脏。
二是立春至春分、立秋至秋分,要慎喝白酒。这些时间段内喝白酒,易引起内脏燥热。
喝茶有益健康。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。经常喝茶可去人身的异味。但是,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。
绿茶:性凉,适合胃热的人喝。
红茶:性温助消化。胃凉的人喝有助于暖胃。乌龙茶。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,属于平性。
花茶: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。茉莉花性温,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。
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。民间有好多俗话:
“一夜好睡,精神百倍;彻夜难睡,浑身疲惫。”
“睡个好觉,有如吃个母鸡。”
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?那就是老子讲的“一阴一阳谓之道。”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,养精蓄锐;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。阴阳各半,缺一不可。
《黄帝内经》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“必顺四时而适寒暑。”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,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,才有利于生命健康。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。
一天是一年的浓缩。因此,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的变化要符合。
晚9点“立冬”。到了晚9点,天地睡了,如果人不睡,如同人与天地做“拔河”游戏。人力不及天力,结果是天必胜人。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,才可以“借天力还以人力”。
凌晨3点是一天的“立春”,6点是一天的“春分”。天地在3点醒了,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。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,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。
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。神可调动气;气可以调动精,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。
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:
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,体温热时走汗道,体温凉时走尿道。
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,润滑关节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,胯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,这些“人体轴承”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,时间久了,会把关节磨坏。
行走还需把握强度。“生命在于运动。”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。如果再加上两个字“适度”,即“生命在于适度运动”,这句话就科学了。走路腿轻快就走,腿累了就歇歇。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,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。
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。早晨为春,春主动;肝主动,应春,主管筋脉,早晨动使筋脉条达。
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。“早出晚归”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。晚为冬,冬主藏,没有储蓄,就没有用钱之本。
备注:“节气灸”活动仅限部分门店开展,活动详情请咨询君康能官方客服,咨询热线:400-860-2788。